建國后鋼鐵行業的第二個可以稱為里程碑的事件。第一個是寶鋼上馬。當前鋼鐵行業的現狀,不用多說了,環境低迷+產能過剩+效益低下。造成這種情況的核心是兩個問題,第一個問題,供需錯配,無論是數量還是品種,而供需錯配的根源是完全的市場化+監管的缺位;第二個問題,市場調節機制失靈,其根源是缺乏足以影響整個產業的寡頭企業。為什么寶武合并能夠讓這個局面看到扭轉的前景?先說第二個問題,也就是市場集中度的問題(不是產業集中度)。寶武合并之后的7000萬噸,在全國粗鋼產量里仍然占不到10%,并不能說帶來絕對量的優勢。但是合并之后的寶武,市場控制能力大幅加強。三個層面,第一個層面是品種層面,硅鋼市場占有率超50%(未核實,腦子里的數字),高磁感取向硅鋼市場占有率100%,汽車板市場占有率50%,高強汽車板市場占有率70%,其他鍍錫板、彩涂板等冷系列基本上都是市場占有率第一,這些品種上,寶武的控制力首屈一指,甚至可以左右全國的價格
。第二個層面是現貨市場層面,過去寶鋼的產品對現貨市場的影響很小,因為主要走直供,且價格比其他企業高出幾百元,現在武鋼產品可以影響現貨市場,原本寶鋼旗下的歐冶云商是第三大鋼鐵電商(第一找鋼網,第二鋼銀,都以建筑鋼材為主,歐冶云商開票量第三,與前兩家差距不大,但以板材為主),寶武合并后武鋼資源加入,必然將躍居最大鋼鐵電商,這使得寶武對現貨市場和電商市場的影響力大幅增強。第三個層面是區域市場,南方主要有三個大區域,華東、中南、華南,華東地區的建材以沙鋼等民營企業為主導,報價比較多元,板材主要是武鋼、中天等幾家企業,中南地區無論建材板材,基本都以武鋼系資源為主導,華南地區建材以寶鋼系的韶鋼為主導,板材主要是北材南下,包括鞍鋼、河北鋼廠、華東鋼廠、武鋼的影響都不小,同時,寶鋼湛江投產后正在上量,逐漸獲得華南地區的主導權。寶武合并之后,南方三大區域的建材和板材市場,基本上只有華東的建材不受寶武集團的控制,其他的都將以寶武的定價為主。所以,寶武合并之后產量占比雖然仍然不高,但在冷系列品種、現貨市場和電商平臺、南方三大區域三個不同的維度都具有較強的影響力。因此,我認為這次合并,無論生產層面的整合是否進行、進行的多深,都不影響寶武集團市場影響力的大幅提升,而這種提升,比生產的整合更能解決鋼鐵行業目前面對的難題?;剡^來說第一個問題,也就是資源錯配的問題。寶武合并,從戰略層面看,給兩家企業帶來的最大收益是在資金層面。最重要的是那個“國有資本投資管理公司試點”。
有了這個試點,名正言順地以資本市場作為切入口,整合各地處于困難中的國有企業。其實這樣的企業很多,而且都有一定的特色,比如包鋼的稀土,馬鋼的車輪和H型鋼,等等。而且,現在鋼鐵行業的競爭實際上已經轉變成現金流競爭,虧損、上環保裝備、高財務成本、能源杠桿、城市鋼廠搬遷,無一不是在壓榨鋼鐵企業的現金流,應該說,當前鋼鐵行業最重要的資源就是資金。而寶武的合并,意味著一家現金流巨大的企業誕生(寶鋼的積累+國資委的支持+上海、湖北和廣東的傾斜),對于其他資源的合理配置自然會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。所以,資源配置的優化,是需要向寶武這樣的寡頭企業來梳理的。然后說點不重要的。第一個是寶鋼的技術和管理水平。沒去過寶鋼的人可能體會不到,筆者每年要在寶鋼呆2周以上,寶鋼擁有國有企業最規范的董事會(規避公司控制人更換帶來的戰略風險),國內唯一走在技術最前沿的鋼鐵企業(高強度汽車板+白車身+高磁感取向硅鋼+智能制造和機器人+環保治理),國內工人技術和非技術水平最高的鋼鐵企業(工人發明家+高技能人才+從上到下的精氣神),管理層能力最全面(陳德容做過市委書記,對電商和地產很有想法,前年走了個陳瑛,傳說年薪2000萬被挖走),寶鋼在國內真的和其他企業不是一個檔次。
有三個寶鋼,我國鋼鐵行業無憂。第二個是企業的整合。說實話,寶武兩家的生產是不需要整合的。鋼鐵雖然是規模效益,但這個規模是有限度的。目前來看,單廠規模達到1600萬噸~1800萬噸的水平,已經達到物流和管理的極限了,所以浦項的光陽廠,新日鐵的幾個廠,國內的寶鋼股份、唐鋼、沙鋼大院等都不超過這個規模,湛江二期建起來,估計也不會超過1800萬噸。所謂整合帶來的整合效應,主要是:1、原料集中采購,2、規劃和產線協同,3、產品銷售策略統一,4、物流協同,5、技術和專利共享,這些方面的效果都是可見的。不可見的是文化層面和管理層面的。這次寶武合并,市場協同>戰略協同>物流協同>技術協同,而文化層面實際上是否統一并不那么重要。第三個是行業的去產能。簡單來說,至少要經歷2~3個行業周期。2015年的第一個周期底部,已經有企業退掉了,還有些企業傷筋動骨,吃光了幾十年的老底,一度關掉,后來鋼價起來才又活過來。下一輪周期底部肯定還要死掉一批。經歷這么兩三輪,產能自然就去掉了。所以,這個過程肯定不是連續的低谷一步到位。寶武是這輪的產物,在下一輪周期中,必然會有優勢,隨著其他企業退出或尋求被收購,這種優勢還會進一步擴大,最終成為寡頭。個人見解,是支持寶武重組的,而且不認為這是國家拉郎配,是兩家企業在市場環境下的自主選擇,只是因為都是央企,所以降低了不少難度。后面的整合,固然難度不小,但是失敗的可能性不大,因為這次重組關注的點是市場影響力,而不是兩家企業真正的融為一體。